平疫结合的综合医院更新设计思考
2021-09-01 作者:admin
一、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
2020年1月31日北京时间凌晨3:30,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O)自2007年颁布管理全球卫生应急措施的《国际卫生条例》以来,共宣布了六起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前五起分别是:
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
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疫情、
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
2015年寨卡疫情、
2018年开始的刚果(金)埃博拉疫情。
经国务院批准,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传染源: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继2003年爆发非典SARS以来的最大规模的疫情爆发,时间间隔17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
2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20年6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部分内容如下:
16.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以及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公共建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依法可临时用为集中实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新建的体育场馆、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要兼顾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预留转换接口。到2022年,各区有1到2处公共建筑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或后备救济救灾场所。部分人防设施可作为战备防控物资储备库。
32.加强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呼吸、重症、感染及流行病学、检验检测等10个重点专业专科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支持设施设备更新、人员技术培训、国外学习交流、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促进相关学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
医院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20年6月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七条规定:
医院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根据需要在医院入口或者重点区域入口进行安全检查,严防禁限物品进入医院;医院应当为急危患者设置安全检查绿色通道。
▲ 重点区域安全检查
二、疫情的影响
对于疫情的防控,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环节: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疫情防控
及时诊断,早期隔离,控制传染源;加强通风,减少接触,切断感染途径区分医患通道,保护易感人群。
简化就医流程,缩短就医时间;多次候诊模式,降低人员密度;预约分时就诊,有效分流病患。
▲及时就医及时诊断
三、后疫情时代医疗建筑更新设计
更新设计思考基于五大专项研究展开
专项1
城市视角之交通组织
专项2
更新之应对公卫事件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二期项目一层急诊北侧设置重大伤患收治区域,734㎡,独立成区,设置独立医患动线不与医院主体医疗服务相连接。
二期项目一层西侧设置急重症中心,面积6314㎡。北接发热肠道门诊,西临儿科门急诊与5层ICU、4层手术室有直达急救专用垂直交通。
二期项目一至三层依据器官和病种分别设置肝胆胰中心、移植中心、神经中心、妇产科中心、生殖中心和儿科门急诊。
急重症中心
ED&TRAUMA CENTER
绿色通道和专用急救电梯直达手术室和ICU,快速转运保障病人安全。
急诊区域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系统新风量按呼吸道传染病计算,6次/时。
急重症中心
ED&TRAUMA CENTER
急诊和急救分流,保障病人安全。
轻重症患者分区治疗,避免互相干扰。
病人流线上的功能设置按照就诊流程排序,尽量避免病人往返,同时减少交通混乱。
重大伤患收治
MAJOR TREATMENT CENTER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收治疑似患者。
病患床位可以临时设置为单间减少交叉感染
儿科门急诊
ED/OP CLINIC PEDIATRICS
儿科急诊有专用急救电梯直达手术室和ICU,快速转运保障病人安全。
儿科门急诊
ED/OP CLINIC PEDIATRICS
门急诊分流,共享中央治疗/医技功能,保障病人安全。急救有专门出入口,避免流线干扰。
门诊部分采用前后门设计医患分区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以病人为中心,采用“病人不动医生动”的就诊模式。
专项3
持续发展之流程再造
专项4
改造更新之技术选择
方案一:156072平米,地下4层,人防不拆,原结构需检测和鉴定。
1.基坑支护及基础处理的费用及技术难度最大。
2.对现有建筑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原有地下人防的防水有破坏,容易漏水。
3.对功能布局空间利用有一定影响,首层受地下楼梯出室外的影响。地下人防电站需废弃,只能改为储藏空间。
方案二:146072平米,地下3层,人防不拆,减少面积10000平米
1.面积减少10000平米,车位减少,不能满足停车需求。
2.对现有建筑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原有地下人防的防水有破坏,容易漏水。
3.对功能布局空间利用有一定影响,首层受地下楼梯出室外的影响。地下人防电站需废弃,只能改为储藏空间。
方案三:156072平米,地下3层,拆人防2600平米
1.造价比方案一少。
2.减少基坑开挖深度和抗拔桩长度,降低费用。
3.减少基坑支护长度,降低费用。
4.地上建筑布置方案更灵活。
5.基础方案更加简化且合理。
6.减少地下室外墙长度,降低费用。
7.减少对现有建筑的影响。
8.二期地下室设计整体性更强,利用率更高。
优势 (Strengths)
1.地下三层即可满足面积要求;
2.减少基坑开挖深度和抗拔桩长度,降低费用;
3.减少基坑支护长度,降低费用;
4.地上建筑布置方案更灵活;
5.基础方案更加简化且合理;
6.减少地下室外墙长度,降低费用;
7.减少对现有建筑的影响;
8.二期地下室设计整体性更强、利用率更高。
劣势 (Weakness)
需要拆除3号楼地下二层的人防用房,面积约2600平米。
挑战 (Threats)
拆除人防需要得到相关部门许可。
机遇(Opportunity)
设计合理、施工方便 。
专项5
新旧交叠之基因传承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一期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二期
▲ 东北鸟瞰图
模块化门诊布局
门诊单元模块化布置,方便医院运营。
医护与患者前后走廊分流减少交叉感染。
专科治疗中心区每层设置挂号收费及抽血点,减少病患在医院内走动距离,减少病患及家属迷路情况,提高安全性。
一站式就诊模式
肝胆胰中心、移植中心采用前后门设计,医患分区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诊室之间设置医护交流/工作区,方便医护之间互相交流病人情况。
以病人为中心,采用“病人不动医生动”的就诊模式。
一站式就诊模式
以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的就诊模式:病人不动,医生动
诊室病种不固定,医生不固定坐在某一件诊室,避免诊室变成办公室。
病人就诊时会被指定一间诊室,先由护士来沟通准备事项如更衣等,就诊全程不离开诊室。
医生接诊完一个病人后前往下一个病人的诊室,病人留在诊室内更衣或者与护士沟通后续事项等。
可以将抽血、心电图等简单的处置和医技检查功能在诊室内完成,进一步减少病人在医院内的行走距离,减少病患及家属迷路情况,提高安全性。
智慧医院
使用者从医院随处可见的自助终端或移动设备便可连入,从而非常容易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与信息。
病房内设置整体式床侧终端(IBT)由患者自主调控他们想要的环境如灯光亮度、订餐到房、查阅检查结果、甚至远程与医务人员或至亲们视频交流。
化验样本通过气动管道送达,化验结果在几分钟之内直接返回到手持移动装置上。
医生与护士使用语音识别软件,完成病历录入,智慧窗技术监控患者生命指征并及时更新电子病历。
医院“后台”区域普及数字化,如药房自动化、全自动化验室、自动导航车、自动化运输系统等。
▲ 东南人视图
▲ 西侧立汤路人视图
▲ 内廷人视图
▲ 西南立汤路鸟瞰图
▲ 内廷夜景鸟瞰图
▲ 应急医疗设施
疫情之下的应急医疗设施的特点:
时效性:在疫情期间短期设计建设并投入使用,强调速度。
功能性:必须满足疫情期间医疗救治的功能需求,符合《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等现行规范中与本次疫情相关医疗设施的相关规定。
临时性:针对紧急爆发的疫情而建,疫情结束时废弃或转化为平时使用。
快速临时建设的呼吸类传染病医疗设施
新建应急医疗设施:
大规模应急医疗设施:如火神山、雷神山、小汤山医院;
在原有医院院区中新建小型应急医疗设施。
改建应急医疗设施:
利用原有医院建筑改造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重症患者,如武汉同济医院两院区改造1100床。
利用大型场馆改造成方舱医院用于救治轻症患者,武汉会展中心改造成1800床方舱医院。
设计原则
基本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隔离易感人群,满足传染病医院的医疗流程要求。
结合当地和项目单位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采用合理适宜的技术方案和相应的技术措施,选用快速有效的建设方案。
建筑材料:建筑室内面层应选用耐擦洗、防腐蚀、防渗漏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应采取防结露、防渗和密闭的技术措施。
应急建筑的特点决定了设计、施工、厂家需要同步跟进,密切配合。
现有资源、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
应急设施因受时间限制,不得不采用现有成熟完善的技术和库存资源。
鼓励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新建工程项目宜采用整体式、模块化结构,特殊功能区域和连接部位可采用成品轻质板材,现场组接。
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指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通过四大系统的集成,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完整和性能优良。
按结构体系分类: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建筑;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
装配式钢结构:
钢框架结构;
钢框架-支撑结构;
钢框架-延性墙板结构;
筒体结构;
巨型结构;
交错桁架结构;
门式刚架结构;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集成模块建筑等。
装配式集成模块建筑:
快速建造的集成模块建筑是指采用工厂预制的集成模块,在施工现场组合而成的装配式建筑,该建筑单元在工厂预制完成,是由主体结构、楼板、墙板、吊顶、设备管线、内装部品组合而成的具有集成功能的三维空间体,并满足各项建筑性能要求和吊装运输的性能要求。
模块建筑的基本模块一般为3m*6m,以基本模块为组合的标准化单元,根据建设规模及场地,通过不同模块的拼接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组合平面,满足医疗功能的需求。
装配式集成模块建筑
快速建造的集成模块建筑也叫箱式板房。
临时建筑设计年限为5年。
功能布局-三区两通道
4.0.5 应急医疗设施应按传染病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且应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病诊疗流程细化功能分区,基本分区应分为(清洁区)、限制区(半清洁区)、隔离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相邻区域之间应设置相应的卫生通过或缓冲间。
T/CECS 661-202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2020年2月6日
门诊医技-三区两通道
严格规划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通流线,清洁物流和污染物流分设专用路线,严防交叉感染。
负压病房、负压隔离病房
负压病房、负压隔离病房与医护走廊之间应设置观察窗和物品传递窗,观察窗应采用固定窗扇;物品传递窗应采用双门密闭联锁传递窗,双窗间内壁或外墙附近设紫外线消毒灯插座。
负压病房、负压隔离病房与医护走廊之间应设置缓冲间,缓冲间宜采取措施防止患者误入;缓冲间应设置非手动式或自动感应龙头洗手池。缓冲间开向病房和医护走廊的门不得同时开启;缓冲间对医护走廊的门可为平开门或感应式移动门;门上应有观察窗,门宜配备闭门器;缓冲间与病房的门下边宜留有10mm 缝隙。
负压病房可采用单床间或者双床间,可设独立缓冲间或两间病房共用一间缓冲间。负压隔离病房应采用单人病房,每间病房应设独立缓冲间。负压隔离病房内病床与平行墙面的净距不宜小于12m;病床通道净宽不宜小于1.4m。
结语:后疫情时代,全民防疫任重道远,而“平疫结合转换和交叉感染控制”更要求我们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集中使用以适应未来集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句中国千百年来的至理名言道出了我们前进的方向。